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机电工程学院:聚焦数智制造人才培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15 作者:郭纪斌、王铭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何志宏 审核人:徐红丽 点击数: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数智化转型成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我院机电工程学院聚焦数智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与教学难题,开展深入的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紧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学院紧密围绕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以及长沙市“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停招部分传统专业,新设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契合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精准对接湖南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学院敏锐捕捉到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日益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为此,学院大力加强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投入,校企联合开发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包括工业数据采集技术与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应用等课程,校企共建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中心,完整对接产业真实任务和应用场景,深化产教融合。

二、构建多元融合模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校企共建平台与资源:学院积极与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并成功申报教育部职成司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通过湖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认定。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为依托,校企联合开展实训教学与项目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方面,校企合作搭建了根云数智化制造车间数字孪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与业务流程,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设备联网监控、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开发等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同时,机电工程学院建有扎根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人才培养、高水平支撑数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贡献建设性智造智慧与力量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聘用企业导师12人,校企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应用》《工业数据采集技术与应用》等5门专业课程,开发新形态专业教材3部。

现代学徒制试点与订单式培养:学院与蓝思科技、中山联合光电等企业深度合作,申报立项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联合开展雏鹰计划学徒班、订单班等人才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下,学习企业真实项目与技术,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雏鹰学徒班项目工学一体化课程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业互联网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与调试工作,通过实际操作与企业导师的现场指导,熟练掌握了工业传感器安装调试、数据采集传输协议应用等关键技能,为今后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与工作要求,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快速上手,大大缩短在岗适应期。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水平

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楚怡教师教学团队、“智造创新”楚怡工坊和数智制造名师工作室等专业建设项目,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技术研发与管理等工作,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与人才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选派多名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教师到树根互联等企业参与真实工业数智化改造项目实施,在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企业上云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和业务流程,并将这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指导与毕业设计等工作,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与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为培养高质量的数智制造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紧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多元融合模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以及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水平等举措,为数智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也为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发展、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教育部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动员大会

雏鹰计划学徒班学生赴蓝思科技集团学习

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列教材